【科普促健康】小儿手足口病健康宣教

一、手足口病的概念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二、手足口病的病因 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三、手足口病的症状1.急性起病,发热;2.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3.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腿部或膝盖偶有受累;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泡内液体较少;5.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头疼。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全国护理科普教育基地 宣 供稿丨任远莉 审核∣杨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