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促健康】心肌梗死术后,重获“心”生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类型,由于心肌缺血性坏死所导致。很多人认为,心肌梗死就是血管堵了,只要把堵住的血管通开了,心脏也就没事了。殊不知,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心肌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适当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善等才能渐渐恢复。即使是在术后也需要格外注意、密切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术后运动康复的总的原则是尽早开始康复运动。但并非大家想象中的跑步、打球等运动项目,而是根据患者各自的情况来决定的,有的人在床边走两步就算是运动,有的人走上百米才算运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按照不同阶段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所以如何重获“心”生?下面以术后康复24小时为例:

一、造影术后第一个24小时应保持卧床体位,术侧肢体制动,禁止屈曲(如桡动脉穿刺,千万不可出现招财猫动作)。

二、注意观察穿刺压迫的地方有无血液流出,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有无血肿;观察患者穿刺侧远端肢体皮温,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出现头晕,发冷等不适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三、术后应多喝水,有利于造影剂的排出,24小时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食物。

四、大小便通畅,如有便秘或憋尿,排尿困难及时告知医务人员,防止因用力排便导致穿刺处出血。

五、避免情绪波动,因人在情绪波动时,血压升高、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动脉硬化,诱发心绞痛。按照病情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分期:

①病情稳定期开始从卧位到坐位的体位变化,如果体位变化没有引起不适和新的症状出现,可以从坐位到立位,然后才开始床旁活动。后续可逐渐开始进行轻微的日常自理活动或卧位呼吸操、肢体远端活动、关节屈伸练习等。这一阶段的康复活动应在家人或专业人员的帮助和监护下进行,持续时间通常为1~2周。

②恢复早期这一时期,除了继续进行第一阶段的康复体疗外,当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好转后,可以适当增加康复活动量。例如,可以少量地行走、上下1~3级台阶等。这些活动旨在帮助患者逐步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③稳定期患者的心肺功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可以进一步增加运动康复的强度和种类。可以进行

1.平衡训练:如太极、瑜伽等训练,可以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

2.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耐力。运动前进行适当热身,运动后缓慢冷身,减少运动损伤。根据个人情况决定运动频率与强度。运动中注意心率、血压等变化,如有不适,及时调整运动计划。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环节:

(一)保持良好的情绪很多病人在心肌梗死后会非常紧张、焦虑、害怕,这种紧张的情绪很容易使心肌梗死范围扩大,影响病人的康复。因此,病人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心态,多去与人沟通交流,培养修身养性的兴趣爱好,这不但能缓解紧张心情,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心态平和、不容易生气。

(二)良好的习惯吸烟、饮酒、熬夜、繁重的劳动等对心脏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吸烟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它会刺激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动脉硬化、减少血液供氧等,所以在心脏康复过程中,一定要戒烟;繁重的体力劳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和耗氧量,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运动强度的把握,做到劳逸结合,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心脏康复很重要的部分。

(三)合理的饮食心肌梗死发生后,并不适合大补,相反饮食应偏于清淡、营养均衡,坚持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习惯,建议多进食蔬菜、谷物、新鲜水果等植物类食物,适量进食高蛋白、低脂肪的动物类食物;在烹饪方式上应该尽量选择蒸、煮、炖、清炒等方式,避免油炸、煎烤、重油爆炒等方式。

(四)正确的用药药物康复即药物处方,是指在康复期间的药物干预。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若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还需根据情况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用药期间要做好副作用的自我监测,发现可疑问题及时复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运动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通过科学的运动康复,可以帮助老年患者逐步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获“心”生。

编辑:雷爱婷

审核:田敏

来源:北京环球医疗公众号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