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促健康】世界压疮预防日,关注皮肤健康

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四是世界压疮预防日,旨在提醒公众重视压力性损伤(俗称“褥疮”)这一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守护高危人群健康。

什么是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是骨隆突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因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营养缺乏引发,轻则出现红斑、水疱,重则溃疡、坏死,不仅加剧患者痛苦,还可能延缓康复、危及生命。

损伤分期(核心特征)

1期:皮肤完整,压之不褪色红斑;

2期:表皮/真皮受损,水疱、破皮或浅层溃疡;

3期:全层皮肤缺失,未暴露肌肉、肌腱或骨骼;

4期:全层皮肤缺失,肌肉、肌腱或骨骼暴露;

不可分期:全层皮肤缺失,伤口被坏死组织/痂皮覆盖;

深部组织损伤期:皮肤完整但出现紫黑斑块或水疱,提示深层损伤。

危人群重点关注

长期卧床/行动不便者(中风、骨折恢复期、晚期癌症患者等)

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活动能力下降)

营养不良者(蛋白质缺乏,皮肤修复能力弱)

大小便失禁者(皮肤长期潮湿易破损)

科学预防关键要点

核心原则:减轻压力、促进循环。

1.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搭配气垫床、水垫等减压工具;

2. 局部使用减压贴/防护贴纸,减少摩擦损伤;

3. 正确翻身,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4. 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鸡蛋、瘦肉等),改善营养;

5. 定时更换体位(卧床者30°侧躺、定时翻身;能坐起者控制久坐时间)。

预防压力性损伤,需耐心、细心与科学方法。让我们共同关注身边高危人群,用专业护理守护健康防线。

【科普促健康】世界压疮预防日,关注皮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