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促健康】疼痛从不是“小事”,分清“急慢”是关键,别再硬扛拖成大病
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一为世界镇痛日,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列为与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并列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它像身体精密机器发出的“警报声”,默默提示着健康隐患,科学应对,才是对健康的负责。
疼痛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二者特点、应对方式截然不同,精准识别是科学处理的第一步。
疼痛分“个性”,别混淆!
1. 急性疼痛:身体的“紧急警报”
核心特点:起病急,疼痛程度与损伤直接相关,病因明确(如术后伤口痛、刀割伤、骨折痛、急性肠胃炎腹痛等)的疾病,病因解除后多可缓解。
2. 慢性疼痛:失控的“错误信号”
核心特点:当急性疼痛持续>3个月,疼痛程度与损伤不成正比,常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形成“疼痛—失眠—情绪差—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如慢性腰背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痛等)。
别再“忍痛”!科学应对是关键
生活中,“忍一忍就过去了”“怕药物副作用不敢治疗”的误区,正在悄悄加重健康风险——长期忽视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让急性疼痛转为慢性,引发更严重问题。
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到疼痛康复科就诊:
1.疼痛持续超过2周未缓解;
2.伴随肢体活动受限、睡眠严重受影响。
早期介入不仅能快速缓解疼痛,更能有效预防疼痛慢性化,守护你的生活质量。
重视每一次“身体警报”,别再让疼痛默默消耗健康,科学应对疼痛,就是对自己健康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