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促健康】远离慢性肾脏病,让“肾”命更健康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的结构、功能持续性的异常超过三个月。尿检出现红细胞、蛋白尿,B超出现肾脏结构上的改变,肾脏穿刺病理出现异常,肾脏的功能出现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小于60ml每分钟以上等任何一种情况,即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怎样早期发现肾脏病:

绝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无症状,因此,体检是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的重要方法。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按压后凹陷不轻易消失。严重时体内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可通过每日监测体重来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肥胖、服用肾毒性药物等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因素。存在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该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肾脏病相关检查(尿液检查、血肌酐检查、肾脏超声等)。

没有慢性肾脏病高危因素的成年人也应定期参加体检。如果首次体检没有发现肾脏病,则可1~2年做一次肾脏病相关检查。有慢性肾脏病相关症状者,如泡沫尿、尿颜色变深、水肿、血压高、尿量减少等,需要及时就诊。

警示信号!

1.水肿

常见于眼睑、下肢等部位,按压后凹陷不轻易消失。严重时体内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可通过每日监测体重来评估。

2.尿性状异常

小便颜色突然变深或有泡沫出现,建议进一步完善尿常规检查。

3.尿量减少

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在1500ml左右,小于400ml为少尿,而小于100ml为无尿。

4.腰痛

肾结石为剧烈的突发绞痛,大部分情况下腰部仅为酸胀、隐痛不适。

5.高血压

突然出现的血压异常升高,尤其是无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

6.恶心呕吐、乏力等。

防患于未然,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慢性肾脏病患者做好健康管理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恶化速度,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1.做好饮食管理

慢性肾脏病患者应遵循“低钠、低蛋白、低嘌呤、低钾”的饮食原则。

建议每天盐摄入量<5克。

不吃动物内脏,少吃海鲜,不喝啤酒。

肾功能不正常或服用普利类降压药物(ACEI)、沙坦类降压药物(ARB)的患者要低钾饮食,不吃橘子、香蕉等富含钾的食物,也不要吃低钠盐(含有钾)。

2.戒烟

吸烟可能通过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加剧高血压、组织缺氧、肾脏小血管壁增厚,加速慢性肾脏病病情进展。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要戒烟。

3.不使用“伤肾药”

慢性肾脏病患者不要使用具有肾损害作用的药物(俗称“伤肾药”),例如静脉使用庆大霉素、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

4.不使用劣质美白产品

不合格的美白产品汞含量超标,可能引起汞中毒相关性肾小球病。

5.控制好血压

控制好血压可以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速度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有蛋白尿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控制血压<130/80毫米汞柱;血压难控制的患者,注意做肾动脉彩超排除肾动脉狭窄等可逆转性原因;合并水肿的患者,适当使用利尿剂治疗,有助于控制血压。

6.规范治疗基础疾病

慢性肾脏病患者应该每1~3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对于糖尿病、肥胖、病毒感染相关性肾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微小病变、膜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规范治疗可以明显地延缓疾病进展速度。

供稿:李晓芳

审核:甘世鹏、都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