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促健康】一文读懂母乳喂养

01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好处

1.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满足婴儿各阶段需求。

2.含有生命早期的免疫物质,帮助婴儿防御感染,增强抵抗力。

3.促进婴儿胃肠道发育,营养素更易被消化、吸收和利用。

4.富含DHA等成分,助力神经系统发育,促进脑细胞生长,有益婴儿智力发展。

02

母乳的成分变化

1.初乳:母亲分娩后最初几日分泌,颜色呈黄色或清亮,产量较少,但富含营养成分和免疫球蛋白,是婴儿的“第一剂疫苗”。2.过渡乳:产后约5至10天分泌的乳汁,此阶段母乳含脂肪最高,乳糖含量增加,蛋白质、矿物质逐渐减少。

3.成熟乳:产后约10天以后分泌,产量增加,包含母乳所有营养成分,可满足婴儿生长需求。

前奶与后奶:

1.前奶:如同“开胃菜”,含较多水分和糖,能为婴儿解渴,适合安慰性吸吮,可避免摄入过多热量。

2.后奶:堪称“正餐”,富含高热量脂肪,能为婴儿提供能量,耐饿性强,适合饥饿时大量摄入。

03

母乳喂养对母亲的好处

1.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子宫恢复。

2.帮助母亲恢复体型,每天可多消耗约500Kcal热量。

3.加深母子情感联结,增强亲子互动。

4.具有一定生育调节作用。

5.降低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

6.有助于母亲保持心理健康,缓解产后情绪波动。

04

正确的喂奶姿势与含接方法

喂奶姿势:母亲需保持舒适放松,可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坐位时建议使用有靠背的座椅,避免过高)。常见姿势包括摇篮式、橄榄球式、交叉式、侧卧式。

注意:

1.婴儿头及身体呈一直线;

2.婴儿脸对着乳房,鼻子对准乳头,身体贴近母亲;

3.新生儿需同时托住头部和臀部。

正确含接姿势:

1. 婴儿嘴张得足够大,下唇向外翻;

2.舌头呈勺状环绕乳晕;

3.面颊鼓起呈圆形,口腔上方含较多乳晕;

4.吸吮慢而深,偶尔暂停,能听到或看到吞咽动作。

05

母乳喂养不足的信号

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提示母乳喂养不足,需及时关注:

1.出生3天后,24小时排尿少于6次,或仍排黑色、绿色、棕色大便;

2.生后4天至4周,每天排便少于3-4次;

3.24小时喂养次数少于8次,或婴儿频繁饥饿、不安;

4.婴儿异常“安静”,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4-6小时;

5.吸吮时听不到吞咽声,或出生5天后乳房仍无法挤出乳汁;

6.母亲乳头持续疼痛、充血明显,或婴儿出生5天后每日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未恢复出生体重。

06

保证充足乳汁的方法

1.频繁且有效的吸吮是关键,可刺激乳汁分泌。

2.落实“三早”: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3.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尤其注意夜间喂养)。

4.母亲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多摄入汤汁类食物,避免服用抑制泌乳的药物。

07

特殊情况的母乳喂养建议

艾滋病(HIV阳性)母亲:

1.乳汁可能传播病毒,尤其母亲患乳腺炎等感染时风险更高。

2.建议优先选择完全配方奶喂养;若选择母乳喂养,需避免混合喂养(不添加其他液体或固体),并尽早断奶。

乙肝母亲:

1. 单纯乙肝携带者: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母乳喂养。

2.小三阳且HBV-DNA病毒复制量低或无: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后可母乳喂养。

3.HBV-DNA阳性、大三阳或肝功能异常者:需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双重免疫下谨慎选择;肝功能不正常时不建议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大自然赋予母亲的神圣权利,倡导、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是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举措。让我们共同为母婴健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