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促健康】世界睡眠日
睡眠障碍现已成为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2024年《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有近60%的人群存在失眠问题:睡不着、睡不深、睡不够、白天易疲惫困乏,成为大家的困扰点,长期睡眠不足易让人焦虑,易怒甚至沮丧。
健康的睡眠日常:
普通人一天最佳的睡眠时间是8—10h,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建议为10—12h,婴幼儿的睡眠时间更长,甚至可以达到12—18h,老年人睡眠建议在6h以上。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生长激素在深睡眠中分泌,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能促进身体发育,同时与免疫系统以及精力的恢复等方面密切相关。
如何保持良好的睡眠?
1. 找到合适的入睡时间
人体生物钟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7点前起床。早睡早起,增强免疫力,有利于抗击病毒的侵入,从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2.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平时确保睡眠环境安静、舒适。使用黑暗窗帘、安静的空气净化器,可以帮助自己更快入睡。
3. 适量运动促睡眠
临睡前的过量运动,会令大脑兴奋,不利于提高睡眠质量。但适量的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人的大脑分泌出抑制兴奋的物质,促进深度睡眠,迅速缓解疲劳,并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4. 调节情绪
在入睡前,可以尝试深呼吸几次,然后慢慢呼出,重复几次。这样可以帮助放松身体和心情,减少压力和焦虑,从而更容易入睡。
睡眠的五个周期:
1. 入睡
入睡是睡眠的开始,昏昏欲睡的感觉就属于这一阶段。
2. 浅睡
正式开始进入睡眠,此时脑电波呈不规律进行,频率与振幅忽大忽小。
3. 熟睡和深睡
这两个阶段人的血压、呼吸和心率都达到了一天中的最低点,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深睡阶段的长短和连续性很大程度决定了我们的睡眠质量。
4. 快速动眼期
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眼球会快速转动。睡眠周期时间通常90分钟为一个周期。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都是按睡眠周期走。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少深睡眠、增加快速眼动睡眠,直到清晨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