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呼吸近社区,知晓肺功能”义诊活动
世界慢阻肺日
2024年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11月19日,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西宁市海湖新区世通国际居委会,在世界慢阻肺到来之日举办“呼吸近社区,知晓肺功能”义诊活动。
义诊活动中,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不顾冬日严寒,对前来咨询的群众普及慢阻肺的相关知识,讲述慢阻肺的危害,提醒长期有吸烟史、生活环境有明显空气污染的居民要定期体检,鼓励居民们定期做肺功能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为普及肺功能检测的重要性,提高居民参与度和重视度,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还利用便携式肺功能检测仪,邀请就诊居民主动参与、主动测试,了解自己的肺功能,树立肺功能检测应该像测血糖血压一样普遍的观念,从而关注自己呼吸系统健康状况。
通过此次义诊活动,不仅普及了慢阻肺的健康知识,还提高了群众的保健意识,让更多的人关注慢阻肺,了解慢阻肺。未来,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将继续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宣教、义诊活动,把关心、关爱送至居民身边,用便捷、优质的诊疗服务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重要消息!
慢阻肺正式纳入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啦!
在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慢阻肺病被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意味着更多的市民和慢阻肺患者将从中获益。
一、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确诊需进行规范的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影像学、血常规等检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患病率较高,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但其患病知晓率为0.9%,肺功能检查率为4.5%,呈现出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规范化诊疗率低的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科普教育、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亟待加强。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怎么预防?
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室内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以及早年事件(如低出生体重、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等)也不容忽视。
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是要加大戒烟宣传及科普力度,倡导公众戒烟,同时避免二手烟暴露。二是要做好室内外空气污染防护,提倡厨房通风改造和炉灶改造,雾霾天气要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三是要加强职业防护,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减少职业环境中粉尘或者有害气体、重金属颗粒暴露。四是要注意预防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道感染,减轻支气管—肺发育阶段的异常损伤。五是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避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急性加重。
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气促、喘息、胸闷、咳嗽加重,发热,痰量增加、颜色和(或)粘稠度改变等,提示可能发生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35岁及以上人群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高危人群:
(一)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
(二)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者;
(三)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
(四)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
四、怎样及时发现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时,需到医疗机构或呼吸专科门诊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必要时需进行肺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
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身疾病管理。一是要学会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简单的呼吸操等呼吸康复技能。二是要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出做好呼吸道防护,戒烟,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三是要正确、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使用效果、操作方法和不良反应;定期到医疗机构或接受基层医生随访,每年至少做1次肺功能检查。四是要结合病情需要,在家中配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制氧机或呼吸机,储备急救药品。五是要学会识别病情的急性加重,当近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较既往明显加重时,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